以繁馭簡 大日曆的運作原理

有幾個手錶功能,常被低估複雜性,跳秒是其一,追針也算是,不過相對罕見;但在German Watch上屢見不鮮的大日曆,其實也絕不簡單。

大日曆的來源,其實非常有趣:在懷錶仍是流行的1842年,於德國的Semperoper Dresden歌劇院中,國王被觀眾不斷開關懷錶的聲音打擾觀劇雅興,於是委託著名鐘錶師Johann C.F.Gutkaes sen.及其女婿、A.Lange & Sohne創始人Ferdinand Adolf Lange攜手製作五分鐘跳字鐘,它華麗而巨大,令讀時一覽無遺,成為後世數字鐘、以及Lange 1及Zeitwerk的雛形。

一般的日曆顯示,是有個31格的日曆盤,通過時輪轉動而每日前進一格,原理簡明;大日曆則由十位數及個位數兩個獨立部分運作,由於佔據了手錶相當大的部分,所以亦改變了機芯結構。

比較省位置的做法,是以「同軸」處理(同時又分「同一平面」及「一盤一環」做法,容後再詳談),即時輪、換日輪等環環相扣驅動十位及個位盤轉動,較為復雜昂貴;至於分開兩個盤並列的做法,則直接了當,無需考慮太多輪盤設計,但就頗佔空間,所以機芯往往較大。

大日曆的難題有二:由31日轉到1日,如何令個位「1」字停留48小時之久呢?又如何令十位「3」字停留最長兩天,然後再轉至空白位(或數字「0」)?這些全依賴品牌的技術,才能設計出簡易又嚴謹的日曆機構。故此,大日曆現時仍非常見的功能,況且在遷就大日曆同時,又要與錶面其他功能設計協調,亦非易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