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潮汐指標到詩意點綴
月相顯示的演變史

在科技落後的年代,撇除呼風喚雨的神佛不說,依靠太陽、月亮、星宿的運行軌跡,並藉此推斷歲時曆法,就是人民賴以為生的天氣報告。古語有云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,可太陽並非影響生活作息的唯一一員,能影響潮汐漲退的朔望月,尤其受農業或航海業重視,而手錶現時流行的月相顯示,亦早在14世紀已出現在時鐘之上,源遠流長。

14世紀,鐘錶界已發展出以齒輪運轉月相的機械天文鐘,捷克的Prague Orloj是當中最著名的一員。它複雜精巧,錶盤層層相疊,資訊豐富,並於兩旁放有四個雕像,充滿中世紀美學。縱然歷經多次戰火洗禮,萬幸至今仍運作正常,每天準時自鳴,是布拉格的重要地標。

而在16世紀,就出現可顯示月相的落地鐘,甚至一些陀錶也具備月相功能。當時正值大航海時代,這些發明讓水手及船長能推算大海的潮汐變化,無異令航海變得更安全及有準備。可惜,及後月相功能卻沒有太大突破,一直到20世紀,才出現重大發展。

1980年代初期,瑞士傳統機械錶業被石英錶擊得潰不成軍,堅拒生產石英錶的Blancpain,為重現瑞士錶業的輝煌,於是結合月相、日、月及星期,研發的首隻全曆錶Villeret Complete Calendar橫空出世,立即獲得錶界極大重視。

雖然全曆錶亦非甚麼創新的功能,但意在呈現了完整的曆法概念,讓月相與三曆共振,佩戴者更能掌握確切的「時間」,並追溯時間的本源—日和月,加上優美清晰的古典外型,終成月相錶的一大經典。

其後,月相顯示愈來愈受歡迎,雖然實用性已近乎零,但能在手錶上看到詩情畫意的一輪明月,而非只框於數字和刻度內的數據,確實令時間流逝變得更有意境。